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深夜,宿舍楼大部分房间都已熄灯,只有 302 室还亮着一盏台灯。计算机系大三学生林宇飞正坐在书桌前,借着台灯光线给手机数据线套上绝缘管。书桌上堆着刚从图书馆借来的专业书,旁边的收纳盒里整齐码放着加工好的数据线,已经有近百根。这个来自山西农村的男生,靠着漫光科技的代加工项目,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,还攒下了暑假去参加学术会议的路费。
从兼职困境到找到新方向
大一时,林宇飞为了减轻家里负担,尝试过各种兼职。发传单时被保安追着跑,做家教要挤两小时公交,餐厅服务员的工作常常忙到深夜,回到宿舍连写作业的力气都没有。“最累的是周末做促销,一天站八个小时,挣的钱还不够买双耐磨的运动鞋。” 他摸着鞋跟处的磨损痕迹,那是去年在商场做手机推销时留下的。
转折点出现在去年冬天。室友在杭州本土实体店买数据线时,包装上的漫光科技代加工招募信息吸引了他。“当时抱着怀疑的态度联系了客服,没想到大学生也能加入。” 林宇飞至今记得第一次收到材料包的场景,快递盒上印着 “轻创业伙伴” 的字样,里面除了线缆、接头和工具,还有一张手写的鼓励卡片:“每一根数据线,都连接着梦想与现实。”
平衡学业与创业的智慧
刚开始加工时,林宇飞闹过不少笑话。把线芯焊错位置导致整批报废,绝缘管剪得长短不一被质检退回。“那段时间特别沮丧,觉得自己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。” 他在客服的建议下调整了方法,把加工时间拆分成碎片:早上课前做 20 分钟,午休时加工 30 根,晚自习回来再做一小时。
慢慢摸索出规律后,他甚至总结出 “学习加工两不误” 的节奏。背英语单词时,手里可以剥线芯;写代码累了,就换个脑子做焊接。“现在加工速度快多了,平均每根线用时不到三分钟。” 他展示自己的时间管理表,每天固定投入两小时,周末集中处理订单,月均能完成 1500 根,收入稳定在 4500 元左右。
辅导员王老师起初担心影响学业,看到他的成绩单反而更欣慰:“小林的专业排名从年级中游升到前 20%,他说加工时的专注度还帮他改善了拖延症。” 现在,林宇飞的书桌成了宿舍一景 —— 左边是摊开的《算法导论》,右边是漫光科技的加工工具包,中间的笔记本上写着 “今日目标:完成 100 根,复习第三章”。
从个人到团队的成长
今年春天,林宇飞带动宿舍另外三个同学组成了 “数据线创业小分队”。四人分工合作:他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,擅长手工的室友做精细焊接,有车的同学负责收发快递,文笔好的则帮忙在校园论坛分享经验。“现在我们宿舍每月能稳定收入 1.5 万元,人均比以前做兼职多赚 2000 元。”
他们还用赚来的钱做了更有意义的事。给山区小学捐了一批文具,里面特意放了带有漫光 logo 的数据线;在校园公益集市上摆摊,把部分收益捐给流浪动物救助站。“以前觉得创业就是赚钱,现在发现能带动身边人一起成长,才更有价值。” 林宇飞的微信签名改了:“一根线能点亮的,不只是手机屏幕。”
暑假前,漫光科技的区域经理来学校看望他们,带来了新研发的 Type-C 接头材料。“这些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我们惊讶,他们提出的‘模块化加工’建议已经被采纳到新版操作手册里。” 临走时,经理拍着林宇飞的肩膀说:“你们这代年轻人,把碎片化时间用出了新高度。”
夜幕降临时,林宇飞把当天加工好的数据线装进回收箱。箱子旁边,放着刚收到的学术会议录取通知。他给家里打了个视频电话,镜头里母亲正在给玉米施肥,听到儿子说暑假不回家打工也能交学费时,抹了抹眼角的泪。挂掉电话,他拿起一根刚做好的数据线,对着台灯举起,光线顺着线身流淌,像一条连接着校园与远方的金色河流。
在漫光科技搭建的平台上,这个曾经为生活费发愁的大学生,不仅找到了经济独立的路径,更在指尖的起落间,编织出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。而这样的故事,正在全国更多高校里悄然发生。